点击图片回顾2023年食饮舆情事件
自2009年2月2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经过去15个年头。在人民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也关乎着人民健康、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苗建信息将盘点十年来“央视3·15晚会”(下称“晚会”)所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该议题的历史数据回顾得以窥见近十年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内容的演变特征。
01
“食品安全”相关话题数据回顾
根据苗建信息整理统计,2014-2023年10年间合计共曝光21个“食品安全”相关话题,每届晚会平均曝光2.1个相关话题。从话题分布看,历届晚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频次较为平均,每届晚会基本都稳定在1-3个相关话题的露出,且从未间断,且每年都是3·15晚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行业分布方面,21个涉“食品安全”话题中有18个曝光行业为食品行业,其他3个行业分别为“擦边标准”生产保健食品鱼肝油的大健康行业、平台外卖商家生产乱象频出的“饿了么”互联网平台以及违规进口“核污染区”食品的跨境商贸企业。
此外,根据苗建信息统计,近十届晚会共有20个话题关注食品行业消费者权益问题,而其中18个话题曝光内容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看出相比于产品价格、虚假宣传,晚会在食品行业内更关注食品生产加工卫生、违法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
而将视角聚焦于细分的二级行业内,“食品安全”问题所处的行业领域则显得更为分散。除“政府在行动”板块对于食品行业宏观监管的政策行动外,晚会对肉类、谷物、蔬菜等农副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更高,共计被曝光五次;而其他话题则在进出口贸易、饲料加工、外卖平台、餐厅、饮品等多个领域零散出现,也体现了央视3·15晚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之广泛。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环节上,近10届晚会中共有11个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生产环节出现的源头问题,占比超过50%;晚会共6次公布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晚会曝光的食品加工和食品销售环节问题各占2个话题。
可以见得,晚会更倾向于在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影响范围更广的产业链上游的食品生产环节曝光食品行业乱象,而产业下游的销售及加工环节被曝光的话题合计仅占比19%。
02
曝光案例盘点
根据苗建信息统计,2023年至今的食品餐饮行业中涉及“食品安全”的企业风险舆情事件中,高热度事件主要涉及食品餐食中异物、产品原材料污染、销售有毒食品、食材掺假、餐饮门店卫生管理不当等与消费端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中江西高校食堂“鼠头鸭脖”事件作为社会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于餐食中异物的持续关注,“鼠头、鼠尾、鼠牙”类食品安全舆情不断;而3·15期间被地方媒体曝光的半天妖、蓝蛙后厨乱象,以及吉野家吃出蟑螂事件均上榜食品安全类舆情TOP10,足以见得消费者权益日对于食品餐饮行业的巨大影响力。
而盘点过去十年央视3·15晚会食品安全报道中的曝光主要问题,则主要围绕“违规销售食品、滥用药物及添加剂、生产加工环境脏乱以及食品原料问题”几个大方向,综合图6可以看出,因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以记者暗访和监管部门通报形式为主,故而会更多地关注持续性的食品安全顽疾和行业性弊病,而不是偶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03
曝光内容演变特征
近十年来,随着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持续打击,食品安全领域问题改善明显,鲜有社会性的严重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但因食品产品链条长、体量大、风险触点多,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且3·15作为媒体属性节目,并没有执法权,导致所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反反复复,可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无论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火热发展带来的种种食品安全乱象,还是后疫情时代全社会对于“提振消费”的热烈关切和需求,央视3·15晚会历年的曝光内容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消费的时代变革。
阶段一
2014年-2017年——互联网平台经济大热,晚会高度回应社会关切
早在2013年的央视3·15晚会,就已出现垃圾广告、盗取用户信息等多条关于互联网行业的问题曝光。2016年以来,“互联网+”概念不断推动互联网经济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消费模式也不断升级,新消费问题也逐渐渗透至食品安全领域。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62条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但仍不断有网络平台食品交易乱象被媒体不断曝光。
在居民餐饮消费能力提高、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订餐平台于2016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外卖平台的餐食安全、商家准确性、配送速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新兴的关切议题。2016年3·15晚会,首个被点名的企业则是彼时仍旧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的互联网订餐平台龙头——饿了么,晚会报道“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饿了么平台随后积极响应,四次对外发声并做出相应补救措施,才及时挽救了品牌形象。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临近福岛的相关海域、土壤等遭受核污染威胁,中国政府也紧急出台了政策以限制来自福岛县及周边12个县(后来缩减为10个)之日本食品、饲料等进入中国。而伴随互联网经济的火热发展,各大跨境电商却忽视法律流程,通过政策漏洞将核辐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引发了公众对于核污染食品的强烈担忧。201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系列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进口食品,包括:卡乐比麦片、无印良品的谷物饮料和鸡蛋圆松饼、日本养命酒、新泻大米、YOMEISHU等。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家里囤的卡乐比麦片,各大电商平台也紧急下架该品牌的麦片。
阶段二
2018年-2020年——校园食品安全受关注,头部品牌逐渐退出视野
2018年,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备受国家和社会公众关注食品行业议题: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五毛食品”的“黑窝点”、“黑作坊”;同年10月,上海中芯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防控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部署,并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
在国家市场监察部门和食品部门多次强调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的背景下,2019年3·15晚会将曝光对象直接锁定在了校园周边的热销的小食品——辣条。记者暗访了“虾扯蛋”等辣条厂商,发现生产加工不合规,生产车间卫生乱象的画面触目惊心。辣条生产乱象被曝光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公告称,学校及周边200米内禁售“辣条”。
而在2020年3·15晚会中,记者曝光南昌多家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鸡腿排保质期随意改等使用过期原材料等问题。也成为了这三届晚会唯一一次,也是近年来最后一次对于行业知名品牌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曝光。
阶段三
2021年-2023年——“提振消费”成为晚会主题,目光转向产业链上游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公众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促消费”也逐渐成为了晚会的主题,2021至2023年三年间的央视3·15晚会主题分别为“提振消费 从心开始”“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用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2024年中消协也继续延续了这一思路,将消费维权年主题定为“激发消费活力”,连续四年为晚会定下了“提振消费”的基调,晚会的职能也从单纯的曝光和监督逐渐转向了“提振消费信心”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晚会对食品餐饮头部品牌的曝光也暂时落下帷幕,2020年后汉堡王被曝使用过期原料后,而是转向关注食品行业产业链的上游的生产环节:2021年,“又见瘦肉精”曝光了一养羊场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情况;2022年晚会曝光了湖南插旗菜业所收购“土坑酸菜”生产环境卫生堪忧的情况;同一年,“禹州市夏都三粉厂”被曝名特产禹州红薯粉条竟为廉价木薯制造;2023年,晚会曝光个别品牌所售“泰国香米”并非泰国生产,甚至是由香精勾兑而来。近三年来,晚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于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农副食品领域,曝光问题也是“滥用药物添加剂、生产环境脏乱差、产品原料造假”等历年3·15期间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食品餐饮企业所面对的舆情风险有所减少,尽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曝光企业更加远离消费者,但其影响范围也相应的更加广泛,2022年最受关注的“土坑酸菜”事件中,“康师傅”“统一”“太二酸菜鱼”等一众下游品牌的酸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附录:晚会历年曝光内容汇总(2014年-2023年)
⚫2014年
杭州广琪贸易公司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撕标签、换包装、用清洗液擦、拿小刀来刮,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将过期进口食品改头换面,广琪公司的长期客户还包括可莎蜜儿、面包新语等多家烘焙企业。
权威发布——进口婴幼儿配方奶保质期被篡改:澳大利亚Ozmilko,中文名“澳妙可”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篡改产品保质期行为,发现问题的奶粉有两批,共52312罐。
鱼肝油不是补品而是药 多吃有害:浙江康诺邦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鱼肝油含量超标,却变成了针对婴幼儿销售的普通食品。
⚫2015年
权威发布——问题食品召回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2号公布《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于2015年9月1日起执行。
⚫2016年
“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 看完你还会饿么:晚会曝光“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
权威发布-多批次食用油不合格: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抽检了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果及水果制品、炒货食品等6类产品918批次。检验项目合格的产品910批次,不合格产品8批次。
⚫2017年
藏在饲料里的兽药:晚会曝光了江苏远方中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成武旺泰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混合型饲料添加剂“造肉1号”“味霸”“速肥肽”中添加了神秘物质喹乙醇,部分养殖户更是在饲料中直接添加喹乙醇,揭露了养殖行业抗生素类兽药被滥用的现象。
违规的食品安全:晚会曝光有产自核污染地区的日本食品流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大米、麦片、奶粉等多种产品。
政府在行动——保护食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部署2023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018年
香精勾兑营养饮品:晚会对山东枣庄的“山寨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曝光。一些标注为“核桃花生露”的饮料,虽然在包装上尽量模仿市场上的名牌产品,但是原料中几乎没有一点核桃和花生,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食品添加剂。
政府在行动: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和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活动。
⚫2019年
危险的辣条:晚会曝光了部分辣条生产加工不合规,生产车间卫生乱象的画面触目惊心。其中提到了“虾扯蛋”辣条、“黄金口味棒”辣条、“爱情王子”辣条等。
消费预警:“化妆的土鸡蛋”:晚会曝光湖北莲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被曝涉嫌以笼养伪造散养鸡,并使用斑蝥黄的饲料添加剂使鸡蛋变红,变成价格高出不少的土鸡蛋、柴鸡蛋。
⚫2020年
海参“水深”:晚会曝光海参养殖基地使用多种兽药,用麦芽糊精腌泡海参3天就加工成了干海参,用料更“省”,南方海参冒充北方海参售卖,以次充好等海参养殖行业乱象。
“过期”的汉堡王:晚会曝光,南昌多家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鸡腿排保质期随意改等使用过期原材料等问题。
⚫2021年
又见瘦肉精:晚会曝光了河北青县一家养羊基地长达10年添加瘦肉精的情况。当地的羊肉经销商及羊饲料批发商基于利益驱使,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依然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
政府在行动——关于审理食品安全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安全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正式实施,加强了对网购食品消费者的保护。
⚫2022年
“土坑”酸菜:曝光了“土坑酸菜”问题,光脚踩、手拿烟,酸菜制作过程无安全保障,卫生状况堪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湖南省华容县较大的蔬菜再加工企业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被点名。
变味的粉条:晚会曝光名特产禹州红薯粉条竟为廉价木薯制造,点名“禹州市夏都三粉厂”。
政府在行动——严密惩治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最高法和最高检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3年
调出来的假香米:晚会曝光市面上个别品牌所售“泰国香米”并非泰国生产,甚至是由香精勾兑而来,晚会曝光了3家香米生产公司和2家香精生产公司。
传送门>>>
2023年度食饮行业网络舆情事件全回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网友评论